元曲,作为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瑰宝,由散曲和杂剧共同构成。
散曲,亦被称作 “乐府” 或 “今乐府”,其源于民间俗谣,乃是以金元时期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故常被称为北曲。散曲的体制主要涵盖小令和套数等形式。关于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的《诚斋乐府》,不过此书所提及的散曲仅特指小令,并不包含套数。
小令,别名 “叶儿”,其名称的由来可追溯至唐代的酒令。小令的基本特点是单片支曲,篇幅短小、字数较少。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小令,它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又称重头小令。这种联章体同题同调,内容相互关联,首尾句法一致,每首小令均可单独成韵,数量最多可达百支之多。其中,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堪称小令中的经典之作。此曲仅用五句二十八字,却以极为凝练的语言展现出巨大的容量,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因而被后人赞誉为 “秋思之祖”。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是在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定制通常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全套必须押韵相同;其次,要有尾声;最后,是由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便是套数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作品运用本色、生动、诙谐、夸张的语言,以大胆而又夸张的笔调,充分发挥了散曲形式的特点,彰显出决不与黑暗现实妥协的坚定决心。全曲气韵深沉,语势狂放,历来备受传颂,被视为关汉卿散曲的扛鼎之作。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直接影响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成熟文学剧本。元杂剧的题材极为丰富,从最初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逐渐发展到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展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以及歌颂忠良、鞭挞奸佞等多个方面。
在元杂剧中,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四类。旦角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等。正旦是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则为次要女演员。末角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角通常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角则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其中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例如在《窦娥冤》中,窦娥便是正旦角色。
元曲的代表人物当属 “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有四大悲剧,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同时,元杂剧还有四大爱情剧,包括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与唐诗、宋词等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篇章。元曲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它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