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句话描述了唐宋明清对应的文学形式。纵观中国文学史,为什么宋诗没有唐诗有名?难道宋朝文人不写诗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统计,流传后世的宋诗有26万首,数量是唐诗的5倍,宋诗不出名的原因是同样的题材,唐代文人巅峰之作无法超越。
宋代的文人面对如此“卷”的现实,做出了两个选择:创新题材——宋词;填补空白——写哲理诗。
本文收集10首流传甚广的宋代哲理诗,看作者如何阐述哲理吧!
【一】《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正值壮年的未来宰相胸怀壮志,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被浮云遮蔽双眼失去正确的判断,应该目光长远,放眼于大局。此诗表现了王安石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二】《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描写山峦美景的诗句已经被诗仙李白发挥到极致,东坡居士重在思考人生。由于人们所处位置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受到局限,所以要认识事物的真实面目就要突破眼前的狭隘,全面客观地考虑问题。
【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世人都云“上山容易下山难”,诗人却反其道而论之,生动形象地描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同时阐述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即将遇到的困难进行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不要满足于暂时的成功和收获。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暮春时节,往日争奇斗艳的桃花和李花已然凋谢,只有萋萋的青草仍然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李凋谢与碧草活力长久进行对比,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外表艳丽的桃花、李花极易凋谢,青青小草虽然朴实无华,生命力却异常顽强,“沁着水珠的草地鲜艳碧绿”展示雨后大自然的一片勃勃生机。
【五】《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借景喻理,文学家以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读书至理——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源头活水”也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已经伸到墙外来了。
诗人春日访友不遇,虽然无法进入园中欣赏,一枝红杏却早已伸出墙外,宣告春天的美好;诗人幽默的诗句传递出这样的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必会冲破传统的禁锢,脱颖而出、蓬勃发展。
【七】《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红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世间事物风云变幻,当人们面临事业的低谷和生活的艰难时,只要坚持信念一直走下去,总有豁然开朗的一天,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
【八】《平常心是道》(出自《无门关》)
(宋)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若无闲事所累,若无闲事所困,自然就是人间大好时节,人生种种愁苦不过是挂在心头的闲事罢了,生活愉快自在的真谛就是闲事皆“无”。
(宋)戴复古
长愿如人意,一生无别离。
妾当年少日,花似半开时。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诗人在诗中以一个女子的口吻阐述了这个道理,此诗与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美妙的事物也不能十全十美,所以凡事也不必求全责备,采取包容的态度就好。
【十】《秋日偶成》
(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程颢的人生态度,心境悠闲,不慌不忙。
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发现无一不具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世间万事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会发现“万物一理”。愉悦的身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恐怕就是宋代大理学家程颢“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