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这个承载着悠悠历史与深厚文化的节日,在众多诗人的笔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那一首首端午诗词,就如同一束束盛开在时光长河中的鲜花,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唐代:皇家视角与文人感慨
在唐代,李隆基的《端午》为我们拉开了端午诗歌的序幕。端午处于仲夏之际,“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这不仅仅是对节气的简单描述,“时清” 更像是在诉说着当时天下的清平之象。而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则巧用典故,将君臣关系比作盐梅与酒曲对于美食美酒的意义,这暗示着贤臣对于国家的辅佐之功,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当时的政通人和。那五彩丝如同历史的纽带,延续着古人的智慧,木槿与芦苇的比喻,更是强调了君臣间的紧密联系。
杜甫在《端午日赐衣》中,于特殊的境遇下,收到御赐宫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一个 “亦” 字,道尽了他的惊讶。那衣服精美绝伦,“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从触觉上让人体会到其轻柔。杜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体现出唐朝礼制的细腻。
宋代:多样情感的抒发
陆游的《乙卯重五》描绘出了古稀之年在山村过端午的情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一个 “好” 字,既展现了山村美景,又体现了诗人的节日心境。那火红的石榴花,象征着节日的热烈。诗人参与到各种节庆活动中,直至日暮,“一笑向杯盘”,那豪迈的笑容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旷达。
余靖在《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中,由楚地的龙舟竞渡引发对屈原的缅怀。“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热闹的龙舟场景与屈原的悲壮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 “独醒人” 自比,诉说着政事上的孤独与苦闷,那看似劝人酩酊的话语,实则蕴含着深深的愤懑。
张耒的《和端午》围绕屈原展开。“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那深深的悲哀在诗句中流淌。屈原虽已逝去,但《离骚》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于世,这是对屈原的缅怀,更是对其精神的传承。
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中,于狱中度过端午。“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那小小的一枝艾,在特殊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珍贵。诗人虽身处困境,但 “丹心照夙昔”,他以屈原为榜样,展现出慷慨激昂的爱国精神与视死如归的生死观。
元代:在变迁中感怀
方回的《戊戌端午》充满了沧桑之感。“退休敢望赐宫衣,破箧重寻旧暑絺”,那 “敢望” 实则是不敢,“破”“重”“旧” 几个字渲染出了诗人的心境。“梅子黄时端午又,葵花红处故园非”,时间的流转与家园的变迁在诗句中交织。幸好还有老友的慰藉,让这份沧桑中多了一丝温暖。
吴师道在《端午》中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今年重午住京华,一寸心情万里家”,距离的对比,将对家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墙外的车马声,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而 “受风沙” 则是对孤苦心境的夸张表达。
明代:繁华背后的心声
陈子龙的《五日》描绘了吴地端午的繁华景象。“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那美丽的景色令人陶醉。琴女游艺、水手竞游,还有精致的船舸与器物,构成了一幅热闹的画面。而诗人在这繁华之中,却有着出仕报国的心意。
清代:怀念与诗意的交织
樊增祥的《端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凉雅致的画面。“午日新凉宛似秋,广庭梧竹翠修修”,那翠绿的景色给人以宁静之感。菖蒲酒与安石榴的色彩对比,让画面更加生动。诗人在参与端午节俗的过程中,怀念起故乡的竞渡场景,那是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眷恋。
宋代词篇:别样的端午风情
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展现了被贬惠州时与朝云的生活。“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那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女子忙碌的身影。“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女子的温婉柔美跃然纸上,而那千年的愿望,则是对爱情的美好期许。
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如同一幅生活画卷。石榴花的艳丽、杨柳的低垂构成了美丽的外景。包粽子、送粽子、用兰汤沐浴、喝菖蒲酒等习俗,体现了端午的特色。那黄鹂惊梦的情节,让人不禁对女主人的心境产生遐想。
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上片描写了端午的热闹场景,与词人的 “老大” 心境形成对比,抒发了岁月已老的感慨。下片怀古,对屈原的敬仰与对现实的不满在词句中交织。
刘辰翁的《临江仙・端午》有着独特的视角。词人庆幸自己无需写颂圣的端帖子,而更喜欢充满文人趣味的午时书。那久雨的描写,既有自然之雨,也暗指战事之雨。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朋友把酒言欢,虽无酒可饮,但那份心境令人感慨。
陈维崧的《虞美人・端午闺词》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节日氛围。“年年竞渡喧歌唱,雪屋崩银浪” 的热闹与 “门掩一庭微雨读《离骚》” 的凄清形成强烈反差。主人公在回忆中感慨时光的变迁,那背后是战争带来的影响。
这些端午诗词,每一首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端午这个特殊节日里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那悠悠的艾草香与长长的粽叶,伴随着这些诗词,跨越了岁月,传递着端午的祝福与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