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匠,以其豪迈奔放、豁达洒脱的文风著称于世。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乃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作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水调歌头》更是堪称经典之作,传唱千年而不衰。
一、文常回顾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文坛 “三苏”,父子三人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斐然。苏轼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书法等多个方面,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展现了他广阔的胸怀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二、诗意新解
丙辰中秋,苏轼欢饮达旦,大醉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以寄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那轮明月究竟何时才会出现呢?苏轼举起酒杯,仰问苍天。他心中充满了对天上宫阙的好奇与向往,不知那神秘的宫殿,在今晚又处于哪一年的时光之中。苏轼渴望乘风飞去天宫,却又担忧那美玉砌成的楼宇中,寒冷难耐。于是,他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身影摇曳,此时的他,心中感慨,或许人间才更有温暖。
明月缓缓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悬挂在雕花的门窗之上,映照出那些无法入眠之人。月亮啊,你是否有怨恨呢?为何偏偏在人们不能团聚的时候圆满呢?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此事便难以完美。然而,苏轼并未陷入无尽的惆怅,他心怀希望,愿世间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明月。
三、中心感悟
这首词通过对中秋赏月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苏轼政治失意的苦闷以及对弟弟的深深思念。但同时,也展现了他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困境中,苏轼没有沉沦,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四、中考链接新析
1. 选择题(河北中考 20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 词前小序简洁明了,交代了写作的时间以及缘由,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整首词的篇章。
B. 苏轼把酒问天,这一问,不仅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更流露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那一轮高悬天际的明月,仿佛承载了他无尽的思绪。
C. 说苏轼在 “我欲”“又恐”“何似” 的情感波澜中,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实则是一种误解。苏轼对人间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天上仙境的向往,又不舍人间的温暖。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看似是对明月的埋怨,实则是苏轼借月抒情,表达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与无奈。
2. 词前小序的独特作用
小序虽短,却意义重大。它如同一位忠实的向导,为读者点明了时间 —— 丙辰中秋,地点以及作词的缘由,巧妙地领起了全篇,让读者在品读词作之前,就对其背景有了清晰的了解。
3. 关于 “归去” 的深层思考
苏轼为何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 “归去” 呢?在他的心中,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或许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一个精神的家园。然而,当他真的想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内心又充满了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词将苏轼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他对未知的天宫既充满好奇,又心存畏惧,而对人间的种种,虽有失意与苦闷,却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4.“高处不胜寒” 的多重含义
“高处不胜寒” 这句话,不仅仅是指物理意义上的高处寒冷。它还蕴含着苏轼对官场的厌倦,朝廷中的钩心斗角让他疲惫不堪;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人生路上缺少志同道合朋友的孤单冷清之感;更反映出他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
5.“清影” 之美
“起舞弄清影” 中的 “清影” 一词,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在这清冷的影子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苏轼孤独的身影,感受到他内心的苦闷与彷徨。这个词不仅描绘了画面,更传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
6. 质疑之思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句话引发了我们诸多的思考。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呢?“何似在人间” 究竟是在赞美天上的美好,还是在感慨人间的温暖呢?“清影” 到底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呢?这些疑问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7.“转”“低”“无眠” 的韵味
“转” 和 “低” 两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移动,暗示着夜已深沉。在这寂静的夜晚,那些 “无眠” 之人,他们或是因思念亲人而难以入睡,或是为人生的种种烦恼而辗转反侧。“无眠” 一词,泛指那些遭受分离之苦的人,深刻地表现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8. 人生感悟之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无疑是整首词中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感悟的句子。它告诉我们,人生从来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有欢聚就必然有离别。我们应该以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珍惜当下的美好,不被困难与挫折所打倒。
9. 哲理之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让我们明白,人生充满了变数,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就像月亮有圆有缺一样,我们也要在悲欢离合中不断成长,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