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一下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等文学的发展史。
在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因此形成了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
长江和黄河两个流域的民风与文化,有所差异,则又以《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占主导地位。
《诗经》包括《风》、《雅》、《颂》,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列为儒家经典。
《楚辞》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楚国本地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的新体裁,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了巨制鸿篇的《离骚》,以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因此,毛主席与1962年写过一首高度赞扬屈原爱国精神的诗: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这首诗直接称颂了屈原的诗品和人品,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陷害,而被流放汉北,直到周赧王(nan)三十六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都郢城后,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抱石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倾其一生心血所作的《离骚》,是一部自传体的政治抒情诗,它集中反映了屈原悲怆的人生轨迹,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嫉恶如仇的态度,痛斥了楚怀王身边的那些奸佞小人。即用手中之笔,捍卫自己的爱国思想、强国抱负、忧民之心和高尚人格,还用它疾王听之不聪、谗谄(chan)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所以毛主席诗句中以咏屈子之兴,称屈原手握杀人之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一句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黑暗与腐朽,并且对屈原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给以肯定,可见,在毛主席笔下,屈原已经不是令人悲悯绝望的诗人,而是一个坚强勇猛的战士,是一个坚守正道,不屈服恶势力,而以身殉国的英勇无畏形象。以至于,后人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舟、吃粽子、放纸鸢、挂艾草等民间习俗,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骚体诗的形成,也逐渐演变出了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汉赋》,《汉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五类:
一是渲染宫殿城市
二是描写帝王游猎
三是叙述旅行经历
四是抒发不遇之情
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在中国汉代文体中,《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它渊源于荀子的《赋》作为哲学思想与文学体制的,它直接受到黄老思想和屈原、宋玉的楚辞与战国恣肆之风的极大影响,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西汉前期,自汉高祖、汉惠帝、吕后,再到文景二帝,历时六十多年,是《汉赋》的肇(zhao)始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优待士人,一改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的政治手段,故而使战国后期,从楚国开始兴起的赋体文学得以利用四海统一所提供的新契机,融合南北的文明成果,向前发展。
但是,又由于继秦之后,百业凋敝、百废待兴,社会经济曾极度困窘(jiong),整个社会皆处于饥荒之中时,自然是不可能谈得上文学发展的,直到文景之治,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才逐渐形成富庶繁荣的景象,但是,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以省俭为本的黄老思想,这种政治专诸文学,固然不会扼制《汉赋》的兴起,但也不可能为,以“铺pu采摛chi文”为特点的大赋得产生与发展创造优裕得条件和丰厚得土壤。
因此,有的史学家称,汉初时期,只能算是辞得时代,而不是《汉赋》的时代。
直到西汉中期,从汉武帝到昭帝至宣帝,九十余年间是《汉赋》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这七十余年休养生息的持续发展,政权巩固,国立强大,疆域辽阔,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又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挂念,统治集团已不再以省俭为本,而是好大喜功、声色享乐,并形成新的风气,因此,上至皇帝,皆喜爱这种时代风气的赋体文学,从而给予大力的提倡,所以这时才是真正《汉赋》的时代,但,话又说回来,无论是人和事,有道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盛极比衰的道理,总是如期而至,到了西汉后期,经过汉元帝、成帝、哀帝以及汉平帝,近六十年的不懈努力,大汉王朝终于国力日颓(tui)、王朝日衰。
此时的西汉王朝,在政治上,皇权削弱、外戚专权、吏治腐败、豪强大户肆意兼并、统治集团日益奢靡,导致百姓愈发贫困,无以为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王莽篡位,西汉灭亡,如此政局,势必给文学以深深的重击,作为《汉赋》为主体的散体大赋,随着王朝的衰败,不可避免地渐露衰败之象,正走向下坡路,而建立新朝的王莽,打着变法改革的旗号,实际推行更加残暴的统治,很快就激发了遍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整个社会陷于战乱之中,王莽新朝被推翻。
直到公元25年,刘秀在南阳称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这才结束了12年的农民、军阀混战的割据局面。
东汉自光武帝、明帝至章帝的六十余年,为东汉的前期,这一时期是新建政权的经营、巩固和发展期。
到了明帝永乐年间,这时的散体大赋有了一丝回光返照、再度复燃的现象,但,毕竟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东汉末年以后,中华大地一直处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面,先后有三国的三足鼎立时期。
此时的曹操,占据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曹操在文化上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图书馆,可见,曹操对文化之重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回朝,途中登临碣石山的时候所作,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ta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chou)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此时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其子曹丕建立的国家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到了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了新的政权,国号为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大量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此时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大分裂与大融合的南北朝时期,此后,便迎来了新的大一统封建王朝,隋朝。无奈,这个朝代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享国38年,就灭亡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短命王朝,在中国历史中,它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为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期,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有二千三百余位诗人,遗留下五万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当我们和知己相隔两地,得知他过的不愉快时,我们会想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虽然人隔两地,难以相从,然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关怀之情寄予明月,随风飘到你所在的地方。
当我们独自饮酒时,我们会想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面对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一样也能尽兴,照样能高歌抒怀。
所以,在唐诗中,有的是狂放炽烈,使自己在豪放飘逸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孤独之感。
而有的诗人,凝重沉郁、忧国忧民,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讽刺了贵族人家,每天大鱼大肉,飘溢着酒肉的香味,而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可见,这就是唐朝末期,地层人们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有这些忧国忧民的文人以及爱国主义者,才使唐朝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和创作高峰时期,直到现在,在中国还流传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口头语,可见中国人对唐诗的热爱之深。
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在经历了289年的繁荣历史后,四分五裂,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有的朋友还不知道什么是五代十国,我们就科普一下历史知识。
那么什么是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北宋初期,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再加上北方的一个叫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统称为十国。这就是五代十国的统称。
话又说回来,唐诗宋词,而词在唐代末年已露端倪,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那么词到底是什么?
词的定义是一种音乐文学,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比如(方文山和周杰伦写的歌词,亦或许许嵩的歌词)等等,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在《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中,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时期的民间歌曲。
在中唐时期,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花间派”词人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做出了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及流派,在《全宋词》中,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位词人,词作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虽然词的起源较早,但是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的“唐诗”、“宋词”的说法。
在宋词流派中也可以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又以北宋的柳永、苏轼、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为代表。
婉约派主要内容侧重儿女情长,例如李清照的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李清照常常想起和朋友一起旅游的事情,玩的很愉快,一会就到晚上了,喝了点酒,还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有了兴致,这才乘舟返回,有可能这李清照高兴的喝了不少酒,一不小心就掉到了莲花池塘的深处,奋力的划呀划呀,由于惊叫声、划船声有点大,惊起了一大片的水鸟。
关于李清照《如梦令》词牌名的,只发现两首,都是游赏之作,都是写酒醉、花美、清新别致的场景,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作的词境之中,意境非凡。
而作为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则不同,他们的词刚健豪放、清新俊逸。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可见,苏轼的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故较多,不拘守言律,北宋的黄庭坚、贺铸等人都有这一类风格的作品。
北宋灭亡,南渡以后的宋朝,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词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条巨龙,使豪放词派不但屹立不倒,还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
朗朗上口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i下炙,五十弦xian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何等的气魄呀!
可是,南宋在孝宗、宁宗时,还相对比较安定,但在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后期再加上蒙古崛起,对南宋进攻,南宋抵抗多年后最终于1279年被灭。
而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建立后,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文化方面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形式。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它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牌。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地市经济繁荣,庞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元曲的形成。
元曲的发展,从元灭南宋到元朝立国,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着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狂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元曲的作者多为北方人居多,其中以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比如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其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因而《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因此关汉卿,也被誉为“曲圣”之称。
在元曲的代表中,有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
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被称为四大悲剧
而四大爱情剧则是:
关汉卿的《拜月亭》
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可是,文化只是封建统治者,在政治手段中的一部分,而每一个朝代的更替,无非是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元朝末期,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的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民族压迫十分严重,汉人被掠夺更为常见,他们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残酷剥削汉族群众,于是人们纷纷揭竿而起,在1368年,这一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说起明朝,我相信各位对明朝的历史比其他朝代更为熟悉吧!“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明朝的多个历史事件的概括。
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明朝开创时,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定都在南京,直到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才称为大明,定都于北京。
此后,明朝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宜之治等治世阶段,是明朝的繁荣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过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过弘治中兴和万历中兴,国势稍有复振之态,而到了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因而爆发了农民起义,1644年,“闯王”李自成,三攻开封,并攻克洛阳,进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克北京,崇祯自缢殉国,明王朝覆灭。至此,明朝共传位十六个皇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到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更迭,前期必定要休养生息,提高国力,发展文化和商业经济,而小说就是伴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的。
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咱远的先不说,就拿近几年,看得见,摸得着的德云社,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在明代,对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的同时,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学样式——话本。
话本是说书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历史的,也有讲公案的、还有讲灵怪的,等等,这些已初具小说规模,以至于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再加上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从而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到了明代中叶时期,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明代小说,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我们之前讲过,明代小说是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区分的,又可分为五类:
1、 历史演义小说
2、 英雄传奇小说
3、 神魔小说
4、 世情小说
5、 公案小说
因此,在明代就出现了四大奇书,它们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而《红楼梦》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才创作出来的,它的出现直接撼动了作为明代世情小说为代表的《金瓶梅》的地位,一举成为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无疑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因为,在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比较充分地体现作者个人的意愿。
不像《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再加上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的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然后施耐庵把这些不同地区的流传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
《三国演义》则有陈寿的《三国志》作为底稿参考,三国历史故事,更是琳琅满目、不计其数,大家也都了解一二,在这里不作过多解释。
那么,《西游记》的成书,主要是由其原型,在唐太宗贞观元年,25岁的和尚玄奘徒步去天竺游学,也就是现在的印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径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哪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上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记述了路上所见所闻的历史和地理、交通,并没有什么故事记录,而在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作,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西游记》。
然,《红楼梦》则不同,其作者为曹雪芹,属于满清正白旗人,曹家三代曾任江宁织造之职,后来,因亏空银两之事,被抄,从此家道衰落,而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境遇。
《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深入人心的经典人物形象。
小说自宋到清代,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
白话小说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文学、戏剧、电影有巨大的影响,也对日本、朝鲜、越南及全世界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